劳动力群体大转移优秀论文赏析: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世界杯365买球

热门 04-19 09:12:00


摘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长期以来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到2020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仍然高达53.4%,全国有将近40%的劳动力集中在农村和农业,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致力于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建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大幅下降,而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虽逐年下降,却仍然保持较高比例。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严重,农村基层财政运转困难,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迫在眉睫,“三农”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引言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二、积极推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一)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广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然而,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柴油、水、电等农用物资费用持续上涨,而农副产品,主要是粮油价格却一再下跌,致使种田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尽管广大农民视田如宝,精耕细作,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但是耕地是有限的,土地产出也是有限的,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地理条件差,开发困难,种田效益更低。我们可以算一笔帐,正常年景种田亩产玉米500公斤,按每公斤0.8元计算,收入是400元,每亩生产费用大约需要80元,再加上负担费近40元,纯收入约280元,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挣不了几个钱。正常年景尚且如此,如遇灾年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单靠种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小康是不客观的。为此,必须拓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将劳动力转移出去,提高非农收入确保总体收入大幅度增长,大步迈向小康。


(二)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业内部就业压力的需要


贫困地区多数农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更少,随着建房、挖塘、修路等占地,耕地越来越少。因此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出去。一方面,他们沉淀在土地上,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按现在劳动力水平估算,每个劳动力可耕种5—8亩地,种植业仅需要30~40%的劳动力就可满足需要。发达国家用不到10%的农民养活90%以上的非农人口的事实告诉我们,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决不能打人海战术;另一方面,这些剩余劳动力无活可干,游荡在社会上,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有的村庄赌风盛行,不能不说是与闲人过多有关。


(三)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


贫困地区农村都是一家一户零星的承包土地,既无法实施机械化耕作,也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将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去,人口外流后,对撂下的土地实施集中连片耕作则有利于按价值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贫困地区农村封闭落后,面对市场,许多农民不知道该种什么、养什么,迫切需要信息引导。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信息渠道拓宽了,他们也知道了怎样跟着市场走,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特别是外流的劳动力等于去接受大市场的免费培训,能准确、及时地捕捉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


三、完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扩展劳动力转移的范围


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因素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基础,农业管理部门对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要在宏观进行布局和引导,不仅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而且要合理地转移劳动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服务的职能,特别要从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科研成果推广和农产品出口三方面提供服务。目前农村新技术主要靠乡镇的农技站来推广,力量非常薄弱。因此落后地区推广新技术,农民是被动的,而靠农民自身发展又带有极大盲目性。政府要建立网络不断的服务体系,从宏观上引导,从微观上指导,切切实实地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水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产出水平和他们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利于扩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范围。


(二)扶持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劳动力本土消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了非农产业部门那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落后地区基础薄弱,农村基数较大,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要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逐步增加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发展农业产业链来提高自己收入水平和增强消化农村劳动力能力,应该是更具有现实性。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具有形成产业链可能的产业,由于不注重投入和扶持,结果都处于逐步萎缩状态。这就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失去较好的转移劳动力的机会。产业链形成可减少流通环节,避免松散经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使农村劳动力本土消化成为可能。


第三产业以其就业的广泛性,人员的包容性,职业的多样性,在吸纳农村劳动力上具有着独特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地区农村第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已有一部分农民逐渐演变为第三产业的专业人员,有的搞建筑、有的搞运输、有的搞餐饮服务、有的从事商业,出现了建筑队、运输队等。一些农民自发地成立了中介服务组织,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架起了桥梁。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农村第三产业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上都有较大差距,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还不完善,有些第三产业服务层次还很低,今后应朝着高层次、广泛化、大规模方向发展,鼓励农民兴办联合体,更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三)建立经济中心辐射带,带动农村劳动力流动


落后地区农村人口分布很散,农业经营松散,应建立经济中心辐射带,以充分利用人力等各种资源和地理优势,带动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一方面由中心向外辐射。政府积极疏导农村劳动力向区外、省外、国外流动,使落后封闭的系统与开放系统进行交流,这不但有利于双方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且会大大的改变落后地区人们的观念。另一方面吸引生产要素向中心聚拢。降低农村劳动力向中心转移的成本,提高农村劳动力向中心转移的积极性,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区域内转移。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发展小城镇能够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因此贫困地区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借助于国家有关开发小城镇的优惠政策,建立社会生产力要素向小城镇流动和集中的机制,因势利导,使人、财、物流向小城镇,发动农民建城、进城、兴城。发展小城镇,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否则会导致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带动能力弱化。必须选择交通便利,有一定基础设施,能够发挥对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效应的中心村。


(四)启动农村人才工程,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劳动力


人员素质低、观念落后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要立足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求发展、求突破。提高初、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从短期讲有利于缓解由于初、高中生升学率低造成的就业压力;从长期看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创造条件。


此外,还可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素质:与一些院校长期挂钩,为欠发达地区培养急需的农业人才;扩大农业人才委培、代培的范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村农劳动力的有效的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和发展本地区的高等院校,为本地区的农村培养人才提供一个基地。


政府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要求,对农村人才的培养进行全面的规划。城市要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自己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一是要为他们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不要为了优先安排国企下岗职工,而排斥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尊重市场需要和选择;二要关心他们生活、社会福利保障和学习,要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他们不但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而且是今后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后备人才。


四、结语


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足够的经费用于普通劳动者培训,使财政政策真正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同时,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起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以提高农村进城就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进城农村劳动力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和歧视,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发展的阻碍和限制。


新人上位,求点赞关注和转发,有任何论文方面的问题可以私信作者,竭诚为您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