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片片坍塌,行业已成恐怖“绞肉场”,突围几率仅有1% -世界杯365买球
生鲜电商已经成为无数创业者的噩梦!
最近两个月,称其为生鲜电商的“灾难月”,一点也不为过:欠款的欠款,倒闭的倒闭,整个行业呈现片片坍塌之势。
10月29日,迷你生鲜因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而暂停运营,徒留8万缴费会员茫然失措。
11月20日,从“刘强东背后的女人”徐新那里拿到2亿投资的妙生活悄然关掉所有门店,黯然退场。
11月22日,电商黑马呆萝卜烧光几亿融资,欠下巨额债款,急求重生!
12月6日,吉及鲜ceo宣布融资失败,开始大规模裁员、关闭门店,在风雨中飘摇。
12月11日,主打净菜配送服务的“我厨”被曝停运,结束五年征程。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一众生玩家接连败退,场面极其壮烈。
除了这些已然“落败”的选手,那些仍在这条道上奔跑的“幸存者”也在苦苦挣扎中。
比如,小象生鲜在关闭三家门店后再无音讯。比如,超级物种亦因亏损被永辉剥离。再比如,7-11的一年1000店计划连10%都没有达成……
这个被称为近年来最火热的创业风口,现时冻到了冰点。
毫无疑问,凛冬已至,中国的生鲜电商已经走到了洗牌的大拐点。
其实,生鲜电商屡屡暴雷的新闻并不算新鲜,甚至可以说是意料之中。
如果我们纵观其整个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是一条没有被验证过的赛道,注定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活着走出去。
2018年,我国的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预计到2020年将会突破3000亿。
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玩家:盒马菜市、叮咚买菜、美团买菜、每日优鲜、苏宁菜场等等,都在疯狂地涌进来。
据统计,单在2015年,我国大大小小的生鲜电商平台就已经达到了4000多家了,比当年的百团大战和共享单车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残酷的是,在这4000多家的入局者中,4%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也就是说,99%的玩家基本都是在单纯烧钱、做赔本生意。
简直可怕极了。
那为什么生鲜电商那么难做呢?
首先,小而散的生产状态依旧是我国生鲜生产环境的主流,这就注定了其采购成本会比较高。
其次,生鲜生意难在运输成本。
这也分三个方面:一是损耗成本,生鲜的损耗率平均在5%-10%;二是运输成本,距离越远,分销环节越多,成本越高;三是运输性价比低。同样1斤商品,相比服装和图书等,蔬菜单价最低,长距离运输相当不划算。所以说,这一块吃成本吃得十分厉害。
还有,菜市场模式成熟,直接把生鲜电商给打趴下。
因为菜场做的都是熟人生意,摊贩其实已经知道了每天该选哪些货,进多少,所以基本不会有存货,损耗低。
而且菜场人口密集,采购需求量特别大,不需要配送,成本直接就降下来了。
所以说,从踏上这条赛道开始,许多玩家的命运其实就已经被注定:
先是陷入这烧钱的无底黑洞,而后才自己发现没有足够的流量加持和信任背书,那最后只能在挣扎中落败退场了。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现时的生鲜电商和此前的共享单车、无人便利店简直如出一辙。
这些所谓的风口,不过是由资本和概念炒起来的。
需求没起来,概念和供给反倒起来了,竞争者一大堆,导致无利润可赚。
很多人认为自己面对的是一片蓝海,殊不知这实际上只是一块小池塘罢了。
据it 桔子数据库统计,截至2019年7月6日,国内共有近6000家公司倒闭;其中近65%的企业3年之内死亡(含三年),超过1/3仅存活了2年;倒闭的首位原因就是需求认知错误。
眼下许多人一窝蜂地冲进生鲜电商领域,犯的亦是同等错误。
除此以外,在资本的炒作下,生鲜电商也是乱象丛生。
很多项目就是为了做数据、圈融资,根本没有仔细考虑过如何把事情做长做久,如何盈利。
热情一兴起就天花乱坠画大饼,待东窗事发就赖皮跑路,徒留个人投资者、供应商以及众多员工欲哭无泪。
比如,迷你鲜生利用拉人头,空手套白狼的招数薅光会员800万会费后,人去楼空。
再比如,鲜生友请爆雷,130家店一夜之间倒闭,创始人入狱,无数加盟商的钱全都打水漂。
……
这种种痛切的教训在告诉我们:商业世界的复杂程度超乎你想象,小白千万不要脑子一热就上车。
总之一句话,投资需谨慎,入局需谨慎。
作者: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