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闪评:唯品会左手甩“包袱”右手牵顺丰-世界杯365买球

互联网 12-06 10:02:00

11月25日,唯品会宣布自2019年11月下旬起,终止其自营了6年的品骏快递业务,同时将由顺丰提供包裹配送服务,以确保用户订单的无缝衔接与快递服务的顺利过渡。




唯品会:脚步沉重,前进缓慢


根据唯品会2018年q1至2019年q3发布的财报来看,其净营收同比增速在逐渐放缓:同比上一周期,今年q1便从24.6%下降至7.3%,虽然在随后的q2和q3有所回升,但10%的增速仍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横向来看,京东2019q3净营收增速为28.7%,阿里2020q2营收增速为40%,更不用说一路高歌猛进的拼多多,第三季度以123%的营收增长大幅领跑其他平台。尽管现在整个电商行业都面临着营收增速放缓问题,但无论是与自身还是头部的猫狗以及黑马拼多多相比,唯品会的未来发展的确是顶着巨大压力。


再来看事件另一个主角。据品骏快递官方发布,截至今年7月份,品骏快递已实现连续22个季度盈利,在营收、社会化业务收入、线上快递业务单量、直营站点数量的增长上表现也很亮眼。但对于唯品会自身来说,品骏快递更多是一个“烧钱的包袱“。


履约费用是指“从用户下单到商品配送再到世界杯365买球的售后服务全流程费用”,履约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电商盈利的空间大小。唯品会财报显示,其履约费用率(履约费用/净营收)平均在9.0%以上,与同样是自建物流体系的京东相比,京东的平均履约费用率约为6%。另一方面,唯品会的单件履约成本虽在不断下降,2019q3已降至12.1元左右,但一对比顺丰的单件5元(顺丰在今年5月推出针对特定市场和客户的电商特惠产品),成本差距立马显现出来。作为唯品会“三驾马车”之一的品骏快递,是拉不动这场特卖了。




顺丰:你减我加,合作愉快


此前唯品会发布2019q2财报时曾表示,为降低履约费用,公司逐渐有社会化物流取代部分品骏物流承担的唯品会快递业务,那时就有信号表明唯品会在自营物流上的“割肉瘦身”。那么,为什么是顺丰呢?首先,在民间以“快”著称的顺丰,完美地与唯品会配送原则相匹配。不同于其他平台的退换货服务,唯品会要求在快递上门取走消费者所换物品时,消费者能同时收到商家的发货。拥有近1.6万个自营网点,“天网 地网 信息网”三网合一的顺丰具备着快速响应的能力,可以有效帮助唯品会持续提高在“最后1公里”的用户体验。其次,唯品会主打优质品牌特卖的定位,与“靠谱”的顺丰相契合,让双方的此次合作显得顺理成章。再者,既不属于阿里阵营,也不属于京东物流的顺丰,也是促成唯品会与其合作的重要原因。


据顺丰2019年上半年财报,2019h1顺丰的业务量仅为20.17亿单,行业排名第五。唯品会财报显示,其2018年的总订单数4.375亿单,预计今年将突破5亿单。这对顺丰来说无疑不是一笔大单,一方面有助其提升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码高端电商件。




巨头阴影 黑马夹击:生存艰难


作为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唯品会通过“优质 低价”,在双寡压顶下淌出了一条生路。谁料想半路杀出了拼多多,以爆款低价产品与其激烈争夺着价格敏感型用户,并且拼多多在2018年驶入了超车道飞速前进,不断稀释着市场份额。


从星图数据监测的数据来看,唯品会在2018年618和双11的市场份额下滑约1%,这对争夺“残汤剩饭”的平台是一个不好的信号。依靠“特卖”基因快速生长的唯品会,每年的两次电商大促活动,本就在不断地挤压生存空间,拼多多在今年618开始推行的“百亿补贴”活动,更是让唯品会难上加难。


星图数据认为,这次唯品会终止自营物流牵手顺丰,走向收缩求发展的道路,对自身和顺丰来说都是一个好的结果。此消彼长,以唯品会为代表的垂直类电商在巨头阴影下艰难生存着,在未来,如何建好自己牢固的护城河才是正道。




星图数据能帮您解决什么问题?


洞悉市场变化|了解竞争对手|提升盈利能力


线上零售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


为品牌企业提供丰富直观的数据查询、分析和预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