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商家都吐槽阿里系的电商平台? -世界杯365买球
淘宝建立初期是免费的,没有考虑后期的盈利模式
淘宝建立的初期目标估计就两个:做大和吸引用户。5年的免费期,确实干死了易趣,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用户。然而商业都是要盈利的,淘宝也不例外。
占领市场的欲望和扩大用户群的野心,我相信淘宝当初根本没有对卖家进行严格审查,只要进来销售就行。这个可能是最后导致淘宝假货横行,卖家素质良莠不齐的病根。淘宝要盈利和提高自己的形象,必然要改革,那天猫就是这个改革的产物。
电商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什么?赚价差,赚广告费,仓储费和服务费。而长达5年都是免费开放给用户的淘宝,盈利模式是什么?没有盈利模式!后期淘宝要赚钱该怎么办?也只能卖会员等级,卖功能,卖广告,卖软件,然后各种的认证收费。我相信是他们综合考量之后发现依然很难赚钱,而且卖家也根本无法管理了,只能重新搞一个平台,那就是天猫了。
天猫的卖家质量和产品质量比淘宝卖家要强,这个没办法否认。但是阿里系为何期初不对卖家进行严格筛选呢?
速卖通建立初期是赚钱买家的钱,产品从阿里国际站导入
2010年速卖通出现了,基本上就是依赖阿里国际站卖家数量和产品数据。起初的策略是从阿里国际站导入产品到速卖通,当然也可以手工上传。速卖通是在你价格基础上增加一定比例来获利的,但是后来又改成赚取卖家佣金的模式。
速卖通采用揽客的手法跟淘宝如出一辙,开始免费,你卖啥都可以,店铺的产品你随便卖。5年后的2015年,速卖通开始对卖家进行分级,开始收费。虽然叫服务费,但那也是费用。其实我们不用研究速卖通以后的发展方向,它的结果一定跟现在的淘宝一样,大部分卖家是炮灰,然后再搞出来一个速卖通版天猫。
2008年底,阿里国际站突然把会费降至19800
了解阿里国际站发展历史的朋友,肯定记得2008年以前,阿里国际站的收费很高。当时市场上的平台还有环球资源,中国制造,慧聪网。平台收费都不低,尤其是环球资源会费更高。那个时候深圳很多工厂其实是做环球资源的。
阿里国际站的盈利模式是什么?2008年以前主要就是会费。阿里国际站的盈利模式一直很单一,后期改革了,说是质变,把信息平台变成了所谓的交易平台。这招其实很聪明,交易平台才能更好的盈利。
2008年阿里国际站降价,导致行业内全部的平台都降价。没资金支撑的平台只有两个结果:萎缩和退出市场。阿里国际站降价的结果,必然产生两个后果:卖家数量激增,阿里前线员工激增。
阿里国际站当时的ceo引咎辞职,是因为1200多个骗子卖家出现了,严重损伤了阿里国际站的形象。还有就是基层销售人员激增,连高中文化程度的人都做了阿里国际站的销售员。2008-2010年,阿里国际站一片狼藉。骗子堂而皇之地成为金牌卖家,对阿里平台不了解的人成了销售经理。
阿里国际站盈利模式单一,导致它必须一直改革,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而是为了寻求盈利点。阿里国际站改革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现在的样子,能捆绑的全部捆绑起来,支付,金融,货运,验厂,认证,贷款,等等。
虽然后来会费上涨到29800,但是如果仅仅靠会费,阿里国际站一定走不下去的。哪怕靠广告收费,它也走不下去,你总不能强迫用户打广告吧?那就不断增加功能让用户选择,功能越多,模块越多,服务内容越多,盈利的点和面就越多。这导致了啥结果?平台操作越来越难,核心功能被越来越淡化。
作为商家,我们在阿里国际站续费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获取顾客。而买家来阿里国际站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找产品和找供应商。
整个阿里系电商,走的路线都是由简入繁。路线都是先占领市场,再细耕市场,再筛选用户。平台赚钱难,它肯定发展多元化,保险,理财,电影院,等等等等。阿里系电商任何一个平台发展策略首要目的都是干死同行,采取的核心手段就是价格战。
我们在看看现在的阿里系电商卖家的主要获取流量的手段是啥:刷单,超低价引流,烧钱打广告。这些手段,你很难说不是阿里系树立的榜样。
阿里系排斥一切跟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同行
阿里系电商平台能赚钱不?,绝对能。阿里系电商平台能从你身上赚钱不?,也是绝对能。现在还赚得不少。阿里系电商,除了滴滴打车跟腾讯合作了,还有其他例子没
阿里系你可以添加站外链接么?不行。旺旺上你可以提及qq或者微信么?不行。以前阿里国际站客服经理讲,他们上面甚至要求员工不要微信聊工作内容,而是用钉钉。
它排斥有竞争关系的平台目的是啥?无非是打造自己的生态圈子罢了。它的生态圈子不能有其他竞争性质企业进来的。终端用户和商家在它的圈子里,薅羊毛就容易。薅疼了,大家势必要吐槽。
最后总结下阿里系被吐槽的原因:
1)免费模式引起的后果,盈利模式不清晰导致不断改革,用户无所适从。
2)盈利模式过于单一,为了多赚钱,变着法子的给用户提供非常多根本用不上的服务。
3)敌对一切有竞争关系的同行或者其他公司,哪怕对用户很有用的服务提供商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