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些英雄母亲【节日里的党史】赵一曼,江竹筠…今天母亲节,致敬伟大母亲! -世界杯365买球

热门 05-11 11:33:00
安徽检察 今天



从1921年到2021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征程在百年党史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巾帼英雄她们用宝贵生命铸就伟大事业感动无数后人她们是英雄,更是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扛起时代的重量用别样的教诲讲述母亲的温情今天母亲节向伟大的英雄母亲致敬!




赵一曼致儿子陈掖贤:希望你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更多内容▼


84年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为国牺牲。历经岁月更迭、时代变迁,女英雄赵一曼仿佛从未离去,她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赵一曼致儿子陈掖贤的一封信,走进这段动人的历史。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作)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人。五四时期接受革命新思想。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斗争。1935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作战中,身先士卒,作战勇敢,十分关心和爱护战士,被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11月间,第二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后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民家中养伤,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人杀害,时年31岁。宁儿,是赵一曼儿子陈掖贤的小名。这是赵一曼1936年8月2日牺牲前写给儿子陈掖贤的信,信中充满了母亲对儿子的歉疚和期望,也表达了反满抗日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赵一曼受过良好教育,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她1926年11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秋去苏联学习。回国后一直承担着繁重的革命工作。结婚生子后,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她无暇照顾孩子。从1930年起,她将才两岁的儿子陈掖贤,寄养在爱人陈达邦的大哥陈岳云家。九一八事变后,她被组织派遣到东北,同日寇和伪军作战在白山黑水之间。受伤晕倒被捕后,她受尽酷刑宁死不屈,拒不透露任何机密。临刑之前,她撰写给儿子的书信,深情表达对儿子的无限挚爱、无尽依恋,表达不能抚养儿子的深深歉疚,同时告诉儿子自己是为国牺牲的。如此视死如归的爱国志士,如此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如此对儿子挚爱至深的中华儿女,为了革命事业宁可丢下至亲至爱的儿子也不向敌人屈服,带着对亲人深深的眷恋英勇就义,用生命写就了对祖国的大爱和对党的大忠!董必武曾为赵一曼赋诗:“工农解放须参与,抗日矛头应在先。抗倭未胜竟成俘,不屈严刑骂寇仇。自是中华好儿女,珠河血迹史千秋。”。




江竹筠: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更多内容▼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是革命者凌霜傲雪、慷慨牺牲的壮歌。这首歌咏叹的形象早已成为经典:蓝旗袍、红线衣、白围巾——江姐。舞台上、银幕上的江姐,给人的印象都是一位亲切温和的中年大姐。其实,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牺牲时只有29岁,是一位身高1.45米的娇小女子。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珍藏着一封江竹筠的家书。这封信写作时间是1949年8月,写作地点是渣滓洞监狱。狱中笔墨、纸张都难以寻觅,江竹筠将衣被中的棉花烧成了灰,加上清水,调和成特殊的“墨汁”,再把竹筷子磨成“笔”,将信写在了如厕用的毛边纸上。信抬头的“竹安弟”,是对谭竹安的称呼,江竹筠落款自称“竹姐”。两人并非姐弟,关系特殊。江竹筠的丈夫是彭咏梧,谭竹安是彭咏梧的妻弟,这个“妻”不是江竹筠,而是彭咏梧的发妻谭正伦。彭咏梧是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公开身份是国民党中央信托局的一名中级职员。1943年年初,信托局修好了新宿舍,有家属的人都可以申请独立的住房。此前,彭咏梧一直和十几个同事挤在集体宿舍里,非常不利于地下工作的开展。他的分房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但家属却成了个难题。彭咏梧时年28岁,已和谭正伦结婚多年并育有一子。谭正伦和孩子一直在云阳老家。两年前刚调任到重庆时,彭咏梧曾有把妻儿接来的打算,但妻子回信告诉他,儿子正在出麻疹,暂时去不了重庆。为了进入信托局,彭咏梧被包装成“中央大学毕业生”和曾经的“北平银行职员”。为了不暴露身份,彭咏梧切断了与云阳的一切联系,江竹筠成为党组织在重庆的地下党员中挑选的“彭太太”。之后,彭咏梧偶然遇见了妻弟谭竹安,那时的谭竹安无法接受自己姐夫和江竹筠的婚姻,对此心存芥蒂。不久,谭竹安到地下党组织的联系点去联系工作,接待他的竟然是江竹筠。面对眼前的这个小伙子,江竹筠说:“如果革命胜利了,我们都还活着,到那时候才能真正考虑怎样理清这种关系,需要的话,我会把你姐夫还给你姐姐。”这坦诚的言辞让谭竹安对江竹筠心生敬意。从此,二人便以姐弟相称。在这封家书中,江竹筠做了最后的托付:“话又得说回来,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万一他作破坏到底的孤注一掷,一个炸弹两三百人的看守所就完了。这可能我们估计的确很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信中的“云儿”是江竹筠和丈夫彭咏梧的独子彭云。彭咏梧牺牲时,彭云不满两周岁。江竹筠就义时,彭云才3岁多,后来彭云由谭正伦和谭竹安抚养长大。据了解,这封信也是江竹筠留在世间最后的文字。写信后不到三个月,她便英勇就义。




赵云霄:小宝宝,我很明白的告诉你,你的父母是个共产党员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更多内容▼


有这样一对革命伉俪,他们的事迹因为两封血泪遗书为世人传颂,这两封遗书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一封是就义前丈夫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一封是妻子写给刚出生女儿的遗书。这两封遗书的作者是陈觉和赵云霄。陈觉,原名陈炳祥,生于湖南醴陵。15岁那年,陈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醴陵县立中学。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经常阅读《向导》《新青年》等革命刊物。1925年,陈觉加入中国共产党。赵云霄,原名赵凤培,河北阜平人,1906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赵云霄、陈觉作为第一批先进的中国青年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二人相识相知相爱,结为夫妻。1927年,赵云霄、陈觉一起回国参加革命。1928年春,作为省委特派员,陈觉参与指挥中共湘东特委和醴陵县委组织的“醴陵年关暴动”。由于当地各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陈觉夫妇被迫离开醴陵,回到省委机关工作。之后,陈觉被派往常德组织湘西特委。已有身孕的赵云霄,留在省委机关负责各地联络工作。1928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陈觉、赵云霄在常德、长沙分别被敌人逮捕,关押在长沙陆军监狱。面对反动当局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陈觉夫妇宁死不屈。多次审讯未果,反动当局以“策划暴动,图谋不轨”的罪名,判处陈觉、赵云霄死刑。就义前,在给爱妻的诀别信中,陈觉写道:“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1928年10月14日,陈觉在长沙牺牲。4个月后,赵云霄在狱中诞下一名女婴,取名启明,意为在黑暗中盼望破晓。生下启明仅仅1个多月,赵云霄就要和女儿永别了,她在给女儿的遗书中写道:“小宝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我不能抚育你长大,希望你长大时好好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辜负你父母的期望。”1929年3月26日,在给襁褓中的女儿喂过最后一口奶后,赵云霄毅然走上刑场,牺牲时年仅23岁。




邓玉芬:一家六口捐躯抗日沙场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更多内容▼


邓玉芬,1891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县张家坟村,一生务农。她和丈夫任宗武共生育了7个儿子。1940年4月,八路军10团进入丰(宁)滦(平)密(云)建立抗日根据地。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后,决定送老大、老二、老三参加丰滦密抗日游击队。三个儿子奋战在前线,邓玉芬就在家里缝军鞋,一并照顾八路军伤员。1941年,抗战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邓玉芬全家躲进了深山,老四和老五则参加了抗日民兵队伍与鬼子周旋。然而,噩运在第二年接二连三地降临——丈夫任宗武和四儿、五儿在“无人区”耕种时,遭鬼子偷袭而不幸遇害;同年秋,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大儿子牺牲疆场,不久二儿子也因伤重无医药,死在了邓玉芬的怀里。然而英雄妈妈的苦难并未在一年后消弭,小儿子在饥饿和病痛中死在邓妈妈的怀里。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无私奉献了六位亲人的生命,她的故事在密云丰宁和滦平地区广为流传。1970年2月5日,度过了曲折坎坷一生的邓玉芬在家中安详地去世,享年79岁。




白文冠:英雄妈妈碧血殉国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更多内容▼


马本斋,这位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率领的回民支队,令侵华日寇闻风丧胆,至今英气仍在世间回荡。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走上抗日这条道路,源于他的伟大母亲——白文冠。春风化雨 革命洗礼白文冠,1878年1月生于清直隶河间县城(今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白狮子街的普通回族家庭。马本斋是她的次子。白文冠心地善良,秉性刚烈,乐于助人,经常周济贫苦乡邻,深得村民敬重。在丈夫外出谋生之后,她独立撑持一家生计和教育儿子的重任。她从小在清真寺读书,对中国历史上的故事很熟悉,常给孩子们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爱国故事,鼓励孩子们“身要直,心要正,不要损人利己,人穷志不可短,长大要为咱穷回回争口气。”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马本斋幼小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马本斋投身行伍后,以军功升至团长,随军入关驻防胶东牟平一带。她经常托人给儿子带信,告诫他要清正为官,万勿扰民。马本斋谨遵“为民除害,为国造福”的母训,严格约束所部,决不准骚扰百姓。为此,胶东父老敬赠“万民伞”一把,以表彰其功德。在军阀时期已当团长,绝对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马本斋看不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毅然罢官回乡务农。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南侵,马本斋家乡也屡遇日寇荼毒。面对日寇侵华,在马本斋还没表态时,母亲就和他说:“咱们回民有句话,叫‘对恶狗用棍子,对强盗用刀子’,鬼子杀上门来了,你要是热血男儿,就替母亲拔刀上战场!你不替中国人报这个仇,就不是我儿子!”老人家还说:“儿子,你当过兵,打过仗,咱不能眼看着大伙叫鬼子欺负!”母亲的教导和指引坚定了马本斋拉队伍打鬼子的决心。同年初冬,马本斋组织了70余人的抗日义勇队。他们手持大刀、长矛、土枪在子牙河畔狙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乡。白文冠更是不顾年迈体弱,携两位儿媳组织起30多名妇女,为战士们做饭、送水、洗衣裳,承担后勤工作。在老人家影响和带动下,东辛庄乡亲们积极参加抗击日寇、保卫家乡的斗争,有力地支持了这支新生的抗日队伍。同时,这支新组建的回民抗日义勇队成分复杂,缺乏统一指导思想,又遭到当地日伪军和土匪、地主武装的压迫,很难有大的发展。加之内部时常发生争权夺利、骚扰民众的事,使马本斋陷入迷茫与苦闷之中。知子莫若母,母亲对他说:“打日本光守在家门口不行,总得找个靠山,光靠咱这几十号人不行。国民党不打鬼子,还扒堤放水淹咱们房子庄稼,靠不住。我听人说,共产党的八路军打日本,你是不是该去找找孟庆山、吕司令(吕正操)?”马本斋也正考虑此事,但当时冀中一带有个奸组织,到处散布“八路军是汉人军队,共产党要消灭一切宗教”等谣言。许多回族同胞不知道真相,要带着队伍投奔八路军接受革命洗礼,确实困难重重。母亲的话指明儿子前进路。马本斋决定派三弟到河间联系河北抗日游击军。恰在这时,党组织派回族干部、共产党员刘文正等同志找到马本斋,带来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全面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消除了马本斋和大多数回族战士的疑虑。于是,马本斋毅然决定把队伍拉到河间,改编为回民教导队,随后又同党领导的另一支回族抗日武装合编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9年6月,经中央军委和晋察冀军区批准,回民教导总队扩建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郭陆顺任政治委员。从此,马本斋率领回汉健儿,纵横驰骋于冀中大地,拔据点,破公路,连战皆捷,歼灭敌伪大量有生力量。战斗间隙,回民支队经常回东辛庄一带驻扎整训。白文冠总是把郭政委等汉族干部接到家中,亲自做饭、敷药、洗衣。一再嘱咐马本斋要谦虚谨慎,向汉族同志学习,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回汉要亲如一家。当时在回民支队任参谋的哈少甫利用他同马本斋的亲戚关系,在回汉干部和战士间搬弄是非,企图使回民武装脱离党的领导。危急时刻,白文冠义正词严地怒斥哈少甫居心不良,没有依玛尼(信仰虔诚),坚决支持马本斋跟中国共产党走团结抗日的光明大道。在母亲教育和指导下,马本斋与郭陆顺在战火中结为知己,二人坦诚相见,患难与共,配合默契,成为回汉两民族团结抗日的楷模。伟大母亲 虽死犹生1940年后,日军重兵回师华北,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地“清剿”“扫荡”。马本斋率回民支队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运动中相机歼敌,使日军山本联队屡遭重创。面对马本斋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日军联队长山本大佐暴跳如雷又一筹莫展,最终采纳了叛徒哈少甫的毒计,逮捕白文冠,妄图逼降素有孝子之名的马本斋。以母亲为饵,诱马本斋率部来救,乘机消灭回民支队。1941年8月27日,日伪军包围东辛庄,挨家挨户搜查白文冠,找不到就对乡亲们严刑逼问,为了不使乡亲们遭受各种酷刑和被杀害,老人家主动站出来并对乡亲们说:“老的少的们,这家仇国恨早晚要报,这笔血债一定要他们偿还!”“你们放宽心,我知道该怎样对付这帮狗强盗,你们转告本斋,叫他狠狠打鬼子!”老人家被押至距东辛庄较近的献县臧桥据点,次日,日伪军将其带到河间县城。山本按回民风俗摆下丰盛宴席,假惺惺为老人家压惊,虽然一天一夜没吃饭,老人却对满桌饭菜不屑一顾。山本满脸堆笑,左一个请,右一个请。老人说:“我是中国人,不吃日本的饭!”山本自讨没趣之后,令宪兵队连夜审讯。宪兵队审讯室森严恐怖,老虎凳等刑具一应俱全。伍长左次目光凶狠,当问到你有几个儿子、叫什么名字时,老人回答:“他们都叫抗日。”伍长左次伸出大拇指,奸笑着说了一段日语,翻译崔丰久说:“马本斋是皇军佩服的英雄,你要把他找来,起码当个师长旅长的。”白文冠反唇相讥:“你们不是要找我儿子吗?他就在河东,有本事和他打去,抓一个老婆子算什么能耐。”山本见白文冠威武不屈,又邀来伪河间县长孙蓉图,指派与老人沾亲的伪县政府传达员佟万城夫妇侍奉,企图用软磨的办法迫使她就范。孙蓉图对老人说:“马本斋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是河北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敬请老太太给令郎修书一封,只要他肯投顺皇军,保证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大仁大孝之子,对母亲的教示是不敢违逆的。”白文冠听了他的啰唆,怒火中烧地说:“告诉山本,我生养的孩子是中国人,他是坚决抗日的八路军,一向不知道有投降二字。我宁死不能写信劝降。”孙蓉图无地自容地走了。佟万城夫妇论辈分称白文冠老人为妗子(舅母)。他们妗子长、妗子短地劝老人吃饭,遭到严词拒绝后,二人跪地哀求:“日本人下了命令,你要有个好歹,我一家人都没命了。你就救救我们全家吧。”老人家微微喘息着说:“孩子们,别糊涂了。为了赶走鬼子,多少人丢了命啊。咱可不能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主啊。你们说给本斋,他娘死得值,只要他好好打鬼子,就是对娘尽孝了。”山本还带着伪县长孙蓉图和叛徒哈少甫来劝降白文冠。一进门,哈少甫上前喊:“大姑,睁睁眼,我来看你来啦!”“你是谁?”“我是少甫。”“你给我滚开!你这个回族的叛徒,出卖祖宗的败类!”这时山本威胁:“今天你不写信,叫你死了死了的!”孙蓉图看着主子脸色往前凑了凑:“老太太,别不知好歹,大日本皇军不是好惹的!”老人已绝食7天,但在敌人面前仍然刚强:“我早知道你们厉害,你们有本事去找马本斋,告诉你们,我进了河间城,就没想活着回去。”他们又被老人骂走了。两天后,这位伟大的中国母亲,为让儿子安心抗日绝食9天,以身殉国。冀中党政军群各界,为白文冠召开追悼大会,号召全区人民向她学习。延安各界也举行悼念活动。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致电冀中军区称赞:“中国人民有这样的母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中国妇女的光荣,而且是中华民族不会灭亡的具体例证。”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审核丨吴贻伙来源丨综合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编辑